公司动态 公司公告 往期活动

好书分享丨为什么股市只有少数人成功?

2022-07-07

本期荐书《不屈不挠的投资者》

作者:史蒂文·西尔斯(Steven M. Sears)

很多人意识到,单单做一个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可能这辈子都很难实现财务自由,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股市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用钱生钱的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然而当我们把辛苦挣来的血汗钱投入股市,梦想着一夜暴富的时候,现实的情况却是:普通投资者在股市中总是胜少败多。


《不屈不挠的投资者》这本书教我们重新认识股市,它在通过行为经济学对个人投资者的剖析的基础上,把华尔街最复杂的事实和套路简化处理,把零散的信息加以整合,为你深入分析众所周知的投资理念,并指出它们的错误。同时也会告诉你那一小撮能够时时战胜股市的投资者是如何取得成功的。


书中内容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包括教大家如何聪明地买卖股票、如何应对市场大鳄的动作、何谓行为金融学、如何与股票经纪沟通、如何分析财经新闻、怎样才能提高基金的回报以及如何了解股市的季节性和商业周期。总的来说,这本书分享了内行人的投资精髓,带你窥探到华尔街的精明及其无懈可击的运作机制,助你快速弥补决定股市投资成败的知识缺口,从而转败为胜。


史蒂文·西尔斯是美国《巴伦周刊》的高级编辑与专栏作家,此前曾经供职于道琼斯新闻社与《华尔街日报》。曾经参与报道过许多重大的金融事件,比如亚洲金融风暴、互联网泡沫破裂、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他还是纽约经济俱乐部(Economic Club of New York)的成员。


章节摘选


怎样赚钱?聪明投资者永远先考虑如何不赔钱


成功的投资者和市场上的其他人都不同, 他们的想法和行动都是违反直觉的, 也许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总结一下:糟糕的投资者想的是如何赚钱, 而成功的投资者想的是如何不赔钱。这是每个投资者都应该知道的原则。读懂这句话, 你才有可能从股市上获得真正的成功。


糟糕的投资者和成功的投资者的想法差异巨大:一种想法能导致投资者最后把利润以及全部或部分的原始资金全都还给股市, 另一种想法则能使投资者留下多数利润。


尽管好的投资原则看起来像是常识, 但股市之外的人士并不知晓。这就是这么多人在市场上失败的原因之一:他们缺乏一种简单、合适、有纪律的投资决策框架。


多数人只想着怎么致富, 并且迅速致富, 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各种方式, 承担更大风险来获取利润并收回损失, 通常收效甚微。他们继续攀爬在股市的风险阶梯上, 追求更高风险投资的高额回报, 却没有真正明白自己所面临的风险, 以及失败的原因。


问题不一定是人们太过贪婪或者愚蠢, 不知该如何避开股市的风险, 而是储户越来越多地进入股市, 尽管他们过去甚至现在仍然是金融“文盲”。这些新的投资者还只是从平民的角度来思考, 而不是从投资市场的角度, 这个断层是致命的。


不能简单地期望经济改善, 或者以另一个牛市来消除人们的金融难题, 而是要聚焦那些经过时间证明是正确的投资市场的事实和想法, 长期以来, 当其他投资者陷入困境时, 这样做能够保证那些优秀的投资者的安全。


如果你认为人们能从亏钱中吸取教训, 那你就错了。那些亏损最多的人, 至少是在股市上亏损的人, 通常是最着急收回损失的人。其中的道理非常有趣, 也是了解为什么投资者陷入盛衰周期的关键。


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 前首席战略师、现在贝莱德公司就职的马克·泰博斯基(Mark Taborksy) 说: “如果有人在市场上投了很多钱,然后亏损了, 他们的反应是立刻跳回市场, 因为不赚钱的风险比亏掉剩余钱的风险要大。”


正确的投资思考逻辑:逆向思维


那么,正确的投资思考逻辑是怎样的?市面上流传着各种所谓的投资法则、宝典,但一切的一切,还是让我们从底层看起吧。


首先,作为基石,作为股市的情绪之锚,逆向思维者是个好的起点。当你更了解市场,了解如何应对压力,分析机会时,你最终将会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逆向思维主义就像潜水艇的声呐一样,有助于你克服恐惧,提醒你不要贪婪。


在2005年,约翰·保尔森(John·Paulson) 还是一个不太出名的基金经理,当他开始质疑美国的房价上涨过快时,人们认为他是个傻子。当他一年赚了40亿美元时,人们认为他聪明极了。从无人知晓到成为众人羡慕的华尔街空神,他故事完美地演绎了逆向思维的重要原则。


保尔森做了自由市场历史上唯一的也许是最大的逆向投资。他不相信“美国房价从来没有经历过全国性的下跌”这个当时华尔街的主流观点,决定自己去验证一下。


在查看房价数据的时候,他发觉华尔街在论证观点时所采用的数据一般只追溯到二战时期。


“必须要追溯到大萧条时期(注:1929年至1933年),找到全美范围内房价下跌的时期。他们在分析中没有考虑这个因素。”

他就此询问了银行,银行答复说,即使房价下跌到0,那最多也就是短期的畸变,房价很快会重拾升势。


所以,保尔森重新审视华尔街用来分析房地产市场的方法,他发现这些数据都是基于名义价格,这会误导人们,因为它包括了通胀。名义增长率在20 世纪70 年代很高,因为当时有高达两位数的通胀率,但是保尔森认为实际增长率很低。


当他把名义价格转化为实际价格时,在25年的时间跨度里,他发现房价在他的记录时间内并没有像2000—2005年涨速那么快。他说: “我们的意见是房价被高估了,将会进行调整,购房按揭的抵押品质量很差,很有可能会发生巨大的亏损。” 他开始组建自己复杂的投资组合,寻找一旦房地产市场崩盘可以增加价值的产品。保尔森说: “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即使是我们的朋友, 也认为我们是错误的,并且为我们感到惋惜。”


美国金融危机委员会调查员问他: “为什么所有人都认为你是错误的?” 保尔森回答道: “除了20 世纪90年代初期在加利福尼亚州出现的移动式住房出现过违约之外,投资级抵押债券从来没有违约过。除了那一点少量数据外,从来没有投资级抵押债券违约,而且房价也从来没有发生过全国范围内的下跌,所以他们根本想不到这一点。同时当时抵押债券的亏损率超低,所以他们在全行业找不到任何问题。”


保尔森一开始怎么会想到要质疑房地产市场的主流观点呢? 从很大程度上说, 这是源于一种历史感。他生于1954年, 活了很长的时间,经历了金融史上的兴衰周期。保尔森说: “经过了周期和太平时期,我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即信贷市场和房屋市场都是周期性的, 二者都会在质量和定价上达到峰值, 然后就会下跌。”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打赌市场会下跌, 很多人更容易打赌股价会上涨。在危机期间下赌注往往会吓倒多数人,但智者总是眼光独到而果决。


2008年 9月底, 在次贷危机爆发期间, 当没人愿意和银行扯上关系的时候, 巴菲特向高盛银行投资50亿美元。当时, 世界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刚刚宣布破产, 美国政府接管了房地美和房利美, 救助了美国国际集团。


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分两次用 50 亿美元购买了永久性优先股份, 股息10%。巴菲特还得到了担保,可以将合约转换为股票,也就是说以每股115美元的价格购入50亿美元的高盛普通股。


《华尔街日报》称,这笔投资“表明次贷危机以来对金融系统的信心在本月初得到了加强”。当高盛银行在2011年还贷款的时候, 巴菲特的获利高达17亿美元,相当于每天收入19万美元。


可见逆向思维的重要,而购买恐惧果然获利丰厚!




中国投资者网,投资者自己的网站(知权、行权、维权、调解专业服务平台):https://www.investor.org.cn

中国投资者网,投资者自己的网站
(知权、行权、维权、调解专业服务平台):https://www.investor.org.cn

合格投资者认定

敬启者: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敬请您仔细阅读本重要提示,并将页面滚动至本页结尾“接受”或“放弃”键,根据您的具体情况选择继续浏览还是放弃。点击“接受”键,即视为您已经阅读并认定自己符合合格投资者条件,且愿意遵守本提示内容。如您不同意其中任一条款,请直接关闭本网页。

1(1)合格投资者标准。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净资产不低于1000 万元的单位;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2)视为合格投资者的情形。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养老基金,慈善基金等社会公益基金;依法设立并在基金业协会备案的投资计划;投资于所管理私募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及其从业人员;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投资者,视为合格投资者。

投资者应当认真阅读产品法律文件,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产品是否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2、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司网站刊登的产品过往业绩数据并不预示其未来的表现,本司不对产品的收益状况做出任何承诺或担保,投资者应仔细阅读金融产品的合同文件等以了解其风险因素或寻求专业的投资顾问的建议。

3、本网站刊载的信息。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广告或销售要约,或买入任何证券、基金或其它投资工具的建议,投资者不应依赖本网页所提供的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本网站所载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等是我司认为合法或已公开的信息,但仅代表长润君合于发布当时的分析、推测与判断,可能您在阅读时资料的准确性或完整性已发生变化。长润君合会对来源于第三方的信息、数据、资料说明出处及来源,我司并不对第三方所提供之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充足性或完整性作出任何保证,公司或其股东及雇员概不对于本网站内第三方所提供之资料的任何错误或遗漏负任何法律责任,敬请投资者审慎鉴别、判断。

进入、访问与使用本网站,以及本条款与条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解释。
特此提示!


拒绝

同意